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有所为有所不为(下)——打造数字孪生是谋划县乡发展的现实契机(一百七十五)

发布时间:2023-07-10 12:11:37 来源:顶端新闻


(资料图片)

在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相互联系又存在方向截然不同的现实选择下,地方政府必然面临着不同的策略与判断。但是对于财力受限的地方,把重点放到数字乡村建设而不是先农业后乡村,是只有和唯一的选项。数字农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能争取到上级资金最好,争取不到补贴资金,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与一产的低附加值无法匹配,会给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基础造成缺血性伤害;而数字乡村建设,以极低的成本把群众组织起来,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互联网红利,让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延伸到每个家庭,实现信息沟通和治理服务的“原子化”,就是对农村发展的最大支持;数字乡村也是以县乡发展一体化角度,改善区域政治经济状况的唯一选择。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广大,这种先决条件条件使得县(市、区、旗)作为基本行政层级是历史上的长期存在,并各自形成了独有的区域文化、经济结构和运行体系。在社会技术条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国一体化市场的现阶段,数字孪生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抓手,以家庭为治理和交易的最小单位,把县域商业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给予完整提升,可以在最短时间降低信息交换成本、提升供需对接效率,打造相对独立的贸易单元内部的小循环,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特色化发展,能够迅速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现实状态下,由于对数字乡村和数字农业建设理解不足,还存在不少的错误认知与方向性问题,需要尽快解决,避免给未来大幅度增加机会成本。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的基础,不是数字乡村的内容;不要也不能把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考核地方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指标,但是还是要盯基础设施的覆盖度和服务速率,要考核运营公司而不是地方的服务效果。要把农业数字化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数字农业或智慧农业方面的指标,作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的推进指标,但它绝不应该是针对政府数字乡村建设考核的范围;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去干企业该干的事儿,企业投入巨资做农业种养殖业的数字化,提升生产力水平,符合政府的发展方向的,可以补贴和支持,但是绝对不能以政府的工作代替企业的经营,不能跨界去替代企业承担风险。 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我们往往把数字设备的布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指标,随着对数字化认识的逐步深入,物联网和民联网的概念得以明确,我们发现数字设备是物联网和计算能力,不是数字社会的标志化场景。投入再多的资金购买和安装设备,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要围绕人的需求开展服务,而民联网最终实现的“人的数字化链接”,才是数字经济建设最终的根本目的所在。 更多“王县长聊振兴”之打造数字孪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经验与观点,在顶端新闻搜索“浚县王洪涛副县长”,共同打造民联网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平台。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