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天天快资讯丨【老碧学习实战Ep3】322天学习实录——规划分享(累积期:05月08日~08月05日)

发布时间:2023-05-07 23:59:24 来源:哔哩哔哩

自我介绍

大家好啊,我是前冷门学习up主老碧的小号,因为,2024年,计划要转行换省,比较想要一个纯净(轻人际)简单(纯学习)的状态,又因为前行业同行的关心,以及一些感情上的纠葛,许多冗余信息和突发事件要处理。故而废弃大号,小号上继续今年的学习历程。老碧一直笃信,万事万物,有始有终,遑论老碧一直引以为信仰的学习呢?

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期的02月13日~03月05日与提升期的03月06日~04月29日,中间因为一些私人事务耽误了20天左右,所以合计50天。对于自己的学习频率和身体的承受强度有了基本的认知。


(资料图片)

近期思考

最近复盘了所有关于学习与应试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也是之前一直困扰老碧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对于应试而言,不是书读得越多越好?恰恰相反,如果是应试,输入和最终成绩体现仿佛形成的是倒U形的关系。

之前常年处在文科学习背景中,所以虽然对于相关问题有过思考,但是集中在意识形态面的思考,最近,花了一点时间对人生中所有的具体事宜进行了一次复盘,忽然发现了一个规律:所有应试向的内容,能够做好的,准备过程的共性就是,尽量简化内容。

诸如,我在计算机面试上面,很容易达成目标的经验来说,我做的事情是,先卡定我要的薪酬,翻看五个招聘启事,把上面罗列的知识点背下来,去面试,记题目,查漏补缺,不断重复,基本上三四轮就可以拿到想要的薪资。

综上,面对应试的学习方式是实用主义导向的,而非理论研究需要的厚积薄发。即,能够学一样东西达成的效果绝对不学两样,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我人生能够考好试的阶段,其实知识面很窄,眼界很狭隘,虽然能考好试,但我会处在一种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心态之中。而我真正认为我的学习思维打开之后,便再也做不好应试这件事,因为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是相悖的,而人做事情往往倾向于习惯化, 所以需要不断复盘、总结、归纳,再进行定量训练,才能在两种思维中自由切换,所以,为了现实的适应性,老碧决定,今年花时间,定向训练这种纯应试能力(即,应变能力)。

阶段总结

目标分析:

外语:计划到180,实际完成169;

经济学:《零基础学经济》完结,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计划完成40篇,实际完成9篇;

数学:《线性代数》完结,《高等数学》计划完成60篇,实际完成32篇;

统计学:计划完成50,实际完成27;

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到50,完成,《计算机精读》到10,实际未做;

物理:《物理基础》到50,完成,《物理精读》到10,实际未做;

Hadoop:完成7篇;

Go语言:完成6篇;

C语言:完成6篇。

问题分析:

因为情感纠葛浪费了20多天,还好不算延迟太多,顺延即可;

进度过快,不符合我应试性学习的目的,应试性目的需要精读渗透,所以后期需要调整;

范里安的书的概括能力下降,当然可能与注意力涣散相关,需要拨乱反正,恢复健康的作息方式。

解决方案;

暂停大号,给自己情感舒缓喘息的恢复期;

下一阶段计划除了笔记,加入背诵和复述内容;

文章进度放缓,内容量变少,增加自由笔记学习时间。

阶段规划

5~7月规划:

下限:同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范里安课本完全搞熟,起码暂时我认为值得让它们成为永久性记忆。

日程:go语言,C语言,Hadoop(为了我项目的数据部分),计组&汇编(从底而上,为了架构的职业嗅觉),普通物理学(这个可以把主号部分内容,修改后转移,复习与节约时间),外语学习(提高阅读量)。

操作:

05月08日~06月16日:40天,背完第1遍(笔记做完);

06月17日~07月06日:20天,背完第2遍(手写笔记);

07月07日~08月15日:50天,背完第3+遍。

文章目标:

外语:170~240;

经济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0~50;

数学:同济《高等数学》完成;

统计学: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完成;

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到120,《计算机精读》6到20;

物理:《物理基础》到120,《物理精读》6到20;

Hadoop:到80;

Go语言:到80;

C语言:到80。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